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第32个全国土地日演讲稿【7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篇一:第32个全国土地日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的XX,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守护黑土守望明天》。
在我国辽阔的东北平原上,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它“肥力足、产量高、性状好”,是共和国最富裕的粮仓宝库,也是共和国最牢固的发展基石。这就是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东北黑土地。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黑土地贡献了全国1/3的商品粮生产力,是我国粮食安全不折不扣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小时候书上的“北大荒精神”和老人口中的“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是我对这片土地的初印象,而我真正接触到黑土地和它独特的人文风情,是在上个月初的一次调研中,我们去了黑龙江农垦赵光农场,在那里访问了一位技术人员。交谈中,我听到最多的就是:“要是技术再提升一些就好了”“要是推广得再广泛一些就好了”,当得知有企业想用高薪挖走他,却被他拒绝后,我十分不解地问:“为什么放弃这么好的机会?”他深情地讲到:“本来是打算毕业后留在大城市的,但是家里老人,也就是老一辈的农场人,劝我说出去读书可以,多学点知识,最后还是回来为建设农场服务吧,这里是才是我们的根啊。最开始不理解,但是工作了一年又一年,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爱这片土地,舍不得走了。”临走时,他拉住我们,叮嘱道:“有好的技术一定记得通知我啊!”我感慨万千,土地是人民最原始的信仰,在吃不饱饭的年代,土地就是饭碗;而在当代,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工作者,他们仍传承着这份信仰,献完青春献子孙,守护着这片珍贵的黑土地。
然而,就是这片让人深爱着的黑土地,由于长期不合理利用和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有机质下降、生态功能退化问题,昔日肥沃的黑土地正在变“薄”、变“瘦”、变“硬”。有数据显示,东北黑土正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流失着,而形成这1厘米厚的黑土,却需要400年的时间。甚至还有丧心病狂之人为了牟利,“刮地皮”式地盗挖、售卖黑土,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前往黑土区视察,作出“要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重要指示。“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从中央顶层设计,到具体政策落实,再到保护技术落地,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黑土地保护利用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东北熟,天下足。保护黑土地,关系着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只有保护好黑土地,才能实现未来更好的发展!
一方水土,一方儿女,这片深沉的黑色大地,养育的不仅是生长在这里的人们,而是全体中华儿女。作为一个“土地人”,我们更是肩负着黑土地上的家国担当!让我们一起关注黑土,保护黑土,为守护共同的家园,为我们更好的明天!
篇二:第32个全国土地日演讲稿
2020年初,一场疫情打破了春节的喧嚣喜庆。既是年关,又是难关。在这场全球性的灾难面前,粮食安全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越南禁止大米出口、哈萨克斯坦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和马铃薯出口;塞尔维亚停止葵花籽油出口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禁会问:疫情会让中国人没饭吃吗?
答案是否定的,由于我国近些年持续稳定的粮食增产成就、充裕的粮食储备以及国内供应链的畅通,中国没有出现抢购潮。但饶是如此,我们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仍不能掉以轻心。
经测算,要维护中国农产品总体供需平衡,大概需要38。5亿亩种植面积。而国内种植面积仅有25亿亩,这提供了65%的保障。剩下的35%的耕地缺口要怎么填补呢?这就需要进口。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一大利好就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粮食结构优化。因为地形、地势、土壤、农业技术等原因,我国种植小麦和水稻成本相对低,种植大豆则成本高。因此,我们大量的进口美国廉价大豆,把原先种植大豆的地方用来种植小麦和水稻。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养活14亿中国人的基本盘。
小麦水稻玉米这三大主粮,98%是我们自给自足的,而大豆的进口依赖度接近90%。换言之,我国粮食的高自给率是建立在国际粮食优化配置的基础之上的。但万一其他的国家用大豆来钳制我们呢?粮食问题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大豆是家畜饲料的主要原料。如果大豆进口受到限制,最直接的结果是猪肉价格的上涨,而猪肉价格又事关民生,为了平抑肉价,我们只有腾出更多的耕地来种植大豆。可是我国种植大豆并不具备优势,大豆单产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低30%。若要生产出进口的数量,更是把整个东北和华北地区的耕地都用上都不够。如此一来,主粮种植的面积不得不减少,主粮供应就会间接地受到冲击。
若连吃饱饭都成了问题,又何谈发展经济呢?仓廪实乃天下安。对中国这样体量的大国,必须满足自身基本的粮食需求。只有拥有可信的自给能力,进口才是安全的。这个能力就是耕地储备。耕地是粮食孕育的“温床”。呵护耕地资源,全面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保护美丽中国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土地,是生命的起点,万物的归宿,更是维护粮食安全、使人类免受饥饿煎熬的无上法宝!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守住土地,就有粮仓!
篇三:第32个全国土地日演讲稿
我出生在兵团土地,这是我生命接触的第一乐园。那时候,父母忙碌不停,将我寄养在爷爷家。爷爷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时而出去干些活。他就在田间地头找干净点、阴凉的草丛,铺上柔软的棉布毯子,把还在襁褓的我放在里面。大地为席,蓝天为帐,云彩为梦,我总是兴奋的不得了,抓起泥就往嘴里吃。爷爷总是笑笑,然后打掉我的手说:“孩子这个不能吃”,我就傻呵呵的笑。
慢慢地我长大了,水泥板代替了前院的土地,有的种上了娇艳的花朵,公路那边也种上了整齐的白桦树。环境美了起来,路上的车越来越多,商店也越来越多,可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了。如果往日你早晨去上学也许还会遇到几个晨练的小伙子,但现在没影儿,都干嘛去了呢?玩手机,上网了,不得不说这也方便了许多。隔壁王大妈腿不好,这下直接叫外卖了。去一趟外地也不麻烦了,打车或开自己车去了。公园的那颗大柳树也消失了,建了一个喷水池。夜晚也不是单调的黑了,霓虹灯的光充斥了整条街道。
然而,今年迎来了夏天的第一场“雪”,杨絮早飘完了,等到“雪”落下时,人们都跑回家了。外面远方,一群“黄蜂”紧追“蝴蝶”从边境压过来,近了,更近了。数不清的黄沙笼罩整个天空,飞沙走砾,塑料袋在空中不断起舞,一会东,一会西。关上门窗,听着沙子不断撞击着窗户,那声音像极了恶魔的咆哮,中间夹杂着白桦树梢断裂的声音。
等一切都停了,一切都静了,原本绿色满布的院子里,也只有几根藤蔓凄凉的躺在地上,院子里的花也只有几多摇摇欲坠挂在枝头。不过外面比这更好看了,一簇簇塑料袋形成了花朵,这儿有一堆,那儿有一堆,地上去了一层鹅绒般的柔软的地毯,款式是“地膜”,白桦树的枝丫塞满了公路,车也走不动了,树枝砸碎了车窗。天空中灰尘的味道让人发现这是一场沙尘暴。
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让我们沐浴阳光,自由自在的呼吸,幸福快乐的生活。孰不知,人类对土地的豪夺,对资源的不断开发,造成了自然灾害频繁降临,像我国不是这儿发生旱涝,便是那儿出现沙尘暴,无一不是耕地不断减少,植被不断破坏所造成的。
就在不久前,内地发生了泥石流,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妻子、女儿,无奈只能救一个。一个是陪伴多年的妻子,一个是疼爱无比的女儿,试问又是谁愿意抛弃家庭一员呢?一场灾难的到临,有多少个幸福家庭从此阴阳两隔?
这时候你还在认为,丢了一个垃圾而已,无需计较吗?你还在认为,我就折断一根小树苗而已吗,无需小题大做么?如果每个人都这样认为,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面临亲人离世或流离失所。风景总是悦人养眼的,娇艳的花朵,葱郁的树木,无不是土地给予了它的生机盎然。我们在欣赏时,勿忘了大地母亲给予了营养的乳汁,我们才能有一份宁静,不然留下的只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残景了。
今年是第26个全国土地日,为了明天的幸福与美满,我们作为地球的一份子应管管自己的手,绿色出行,减少土地污染,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土地啊,故乡!我眷恋的故乡,应让这捧厚土,变得温暖和亲切。纵使科技发展和环境变化也不能取代它的美。我们应用自己的爱和力量浇灌它,去保护每一寸故地,因为这是我们热爱的最美好的家园。
篇四:第32个全国土地日演讲稿
脚下这片土地,无声无息又毫无保留地养育着世间万物,但也正以各种并不乐见的方式向过度索取的人们敲响警钟。——题记
相依相偎
在那一望无垠的金黄色麦田里,在那肥沃松软的黝黑色的土壤中生活着一群快乐的松土健将——蚯蚓,它们倾尽自己的一生,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呵护着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绿色的植被与蚯蚓经常不期而遇。它们在湿软的泥土中翻滚嬉戏,饿了还有富含营养的有机腐质物享用,蚯蚓们就在这奇妙的土地里一代又一代地生活着……土地也爱极了这些生命,给它们湿度,养分和空间,正如在土层深处也扎下根须的参天大树为鸟儿提供巢穴,为人们制造荫蔽,老人在土层之上、树荫之下敲着棋子;孩子在树下穿梭嬉闹;年轻人看着这样的场景总是露出满足的微笑……土地与万物相依相偎,人们为裸露的土地穿上郁郁葱葱的外衣,土地给人们奉送出香甜的果实;人们为土地装点多样的植被,土地给人们赠送多彩的地貌,人们和土地,你依偎着我,我依偎这你!
相离相弃
不知何时起蚯蚓一家再也不能在土壤中安生地生活下去,这片土地散发着刺鼻的气味,碱渍灼烧着蚯蚓的躯体,污水一遍遍渗透进土壤的深层,摧毁了一棵棵绿色的树木小草,让葱绿远离了这片土地……蚯蚓一家冲破坚硬的地表想出来透透气,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又一座工厂,烟囱一个比一个耸得高,浓烟一股比一股黑,载满货物喧嚣的车一辆辆绝尘而去……这是哪里?以前郁郁葱葱的麦田呢?以前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呢?还有那慈祥的老人,可爱的孩子呢?这曾经是一片多有生机的耕地啊!可现在却是一片狼藉!
蚯蚓拖着沉重的身体离开了,它们还可以寻找到新的绿洲,新的土地。可土地呢,她不能离去,也不可能离去!她只能忍气吞声地承载这一切,但她再也不能孕育香甜的果实,葱郁的绿意,她只留给人们纷扬的沙尘和寸草不生的贫瘠……
人糟践了土地,土地必将背弃人类!
和谐共处
辗转了好几个春天的蚯蚓一家还是念念不忘家乡的的土地,今年春天,它们终于又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土地,它们发现土地变美了,工厂与浓烟没了踪影,绿色的植被散发着香甜的味道,土壤变得松软湿润,人们还是那么惬意地围坐在郁郁葱葱的大树下谈天说地……原来吃尽苦头的人们终于懂得珍惜,将土地科学规划,节约集约使用,从新改良土地,还土地绿装与清流,让耕地种满丰收的粮食,让人们安居在温馨的生活小区……土地与人们又可以和谐共处,相偎相依。
蚯蚓一家终于又可以在肥沃松软的土地下安居了。
篇五:第32个全国土地日演讲稿
上海之根,松江,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地处黄浦江上游,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这里文化繁荣,人杰地灵,一方江南的水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松江人,生生不息。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基石,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我生在松江,长在松江,我在家乡的土地上成长,见证了松江的发展和变化。
我有幸进入了松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征地部门工作,与松江的土地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对土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土地既是一种的具有自然属性的资源,也是具有重要社会属性的资源。土地资源包括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当下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过去的土地结构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地后备资源少等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土地的开发与经营影响深远,因此,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十分关键。作为规划资源人,我们在土地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涵,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指示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全心全意地贯彻好、落实好。作为征地职能部门,在征收土地时,必须严格遵守珍惜耕地,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国家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土地,依法征地等原则,不断优化土地征收制度,以此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根本上的改善。
今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法通过,正式施行。其中第35条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永久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纳入数据库严格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具体比例由国务院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实际情况确定。新的条文将基本农田提升为永久基本农田,体现了对基本农田严格保护的鲜明态度,也是对全民增强保护耕地意识的呼吁,展现了国家耕地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
近几年,松江区作为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和农村宅基地改革工作试点,在土地制度的发展和创新上持续摸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土地制度的不断完善,既保护了我们的家乡,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松江的日新月异,是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有我们规划资源人的坚持不懈,也有全区所有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守护家乡土地不是要一成不变,建设也并不意味着一切另起炉灶,推倒重来。我们必须在严格按照现行土地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守护家乡土地,建设美丽家园,我们与你同行。
篇六:第32个全国土地日演讲稿
朋友们:
今天是第27个全国土地日,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关心支持国土资源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资源部将“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落实中央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2017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为契机,进一步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和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保护的要求。
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关乎全市发展全局。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土地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担当的硬任务。守住红线,要求我们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全面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在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土地资源匮乏,土地利用方式仍然较为粗放,集约利用度不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保发展与保红线的矛盾依然存在,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影响深远。
必须认清国土资源管理全民共建。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担起领导之责,严格保护耕地,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依法监管,创新体制机制,巩固执法效果,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
要以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为重点,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健全完善三级土地执法网络,落实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严肃查处各类违法用地行为,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
要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耕地面积有增长、质量有提高、产能有增加、生态有改善。尤其要以保护基本农田为重点,对永久性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严格控制征地范围和规模。当前,耕地保护工作要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理转变,坚持数质并重,以建设促保护,在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工夫,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实现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双平衡,保证建设占用耕地严格做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抓实、抓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建成一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要以加强集约节约用地为重点,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严格土地利用报批,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确保每一寸土地发挥最大效益,不断提高保障粮食安全、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朋友们,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土地资源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千秋万代。珍惜每一寸土地,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珍惜土地,集约用地,齐心护地,为建设美好、生态、文明家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七:第32个全国土地日演讲稿
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纪念这一天,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土地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今年是我国第26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
自然界形成的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关键的一点,它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农业问题或者说粮食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问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是加拿大的五分之一,人均棉花产量是美国的三分之一,人均肉类是加拿大的四分之一。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仅及世界人均三分之一;耕地面积列世界第二位,而人均排在世界第六十七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资源2。01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1。2亿亩。考虑生态保护要求,能够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成为耕地的土地十分有限。
截至2006年10月31日,我国的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又净减少了460。2万亩,已从18。31亿亩减少至18。27亿亩。我国目前的人均耕地仅有1。39亩。
我国的土地岌岌可危,人均拥有量正在一点一点的减少。第26个土地日宣传口号的前三条,第一便是:“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第二条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管好用好土地资源。”第三条:“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由此可见,我国的耕地究竟有多么重要,我们知道大熊猫的重要性和稀有程度,同样我国的土地也犹如大熊猫一样重要和稀有,切实保护耕地,做出实实在在的事。
“民以食为天。”没有我们的耕地,就无法种出粮食来给予人民。难以想象,人们若是缺少耕地会怎么样。我们的土地是神圣的,“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请大家行动起来吧!